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
时间:2012-11-08 00:00
阅读:
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工程,在各地方兴未艾。但基层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难题,需要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。
一是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缺失。一些基层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认为经济工作是“硬指标”,廉政文化建设是“软任务”,缺乏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力支持,重视程度也不够。这种现状,一方面导致了纪检监察机关在廉政文化建设中“孤军奋战”,心有余而力不足;另一方面,也造成了社会片面理解,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,与己无关,不愿意配合,不主动参与,很难整合社会资源、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。廉政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、健康向上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,是与时俱进推进反腐倡廉的内在要求。廉政文化反映一个地区和社会廉政状况与水平,体现文明的程度,地方党委、政府理应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,同级纪检监察机关主要承担组织协调的职责。因此,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,统一思想,提高认识,真正使党委、政府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、党的建设、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文化建设统筹安排考虑,形成“党委政府主抓,部门各负其责,纪委组织协调”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。
二是廉政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规划。大多数基层党委、政府对廉政文化建设缺乏系统、长期的规划,整体目标不明确,近期任务不具体,存在就廉政文化抓廉政文化,就活动抓活动的问题,只求表面轰轰烈烈,不管实际效果有多大,甚至有的为了迎接检查突击上一些廉政文化设施,盲目搞攀比、进行重复建设,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要想使廉政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,必须成立专门策划班子、聘请专家,坚持高起点、高标准抓好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,明确工作目标、方向和方法步骤,防止出现工作的随意性、低层次和零散状态。
三是廉政文化创作人员匮乏。目前,县级文化馆、乡镇文化站多数已名存实亡,不能正常开展工作,特别是在文艺创作方面,人才更是缺乏,仅有的几位也已年龄偏大,青黄不接。廉政文化创作人员的匮乏,直接导致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、时代感和乡土气息,不能很好地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参与,甚至让部分干部群众产生抵触情绪。廉政文化是多数人参与的文化。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,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现象,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,大家才会受到感染和熏陶,进而接受廉政的内涵。因此,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在挖掘和提炼传统廉政文化、民间艺术资源方面下功夫,更多地创作一些贴近百姓日常生活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作品,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廉政文化品牌,使之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,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人受到教育,受到启迪。为达到这一效果,可以通过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创作策划活动,从中发现人才、培养人才,建立文艺创作“梯队”,有效解决文艺创作“后继乏人”的难题;同时,采取走出去、请进来和离岗培训等方式,加大对“土生土长”的文艺创作人员的培养力度,努力提高其创作水平,更好地服务于廉政文化建设。
四是廉政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。无论是建设廉政文化阵地和廉政文化设施,还是搞廉政文艺创作、开展廉政文化活动、编辑出版廉政文化书籍等,都离不开资金投入。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,大投入才会有大产出。目前,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投入多是以“化缘”为主,根据“化缘”情况决定廉政文化活动能否开展,导致了廉政文化建设无法按计划实施。可以说,廉政文化活动经费的“相形见绌”已是制约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的最大“瓶颈”。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,理应以财政投入为主体。因此,建议从本级财政预算和党费中列支廉政文化建设专项经费。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,努力吸纳社会闲散的民间资金和商业资金,鼓励社会力量对廉政文化事业进行投入,争取形成廉政文化事业全民共建的良好局面。
上一条:反腐专家解读“廉洁政治”内涵
下一条:中国开展廉洁宣传教育的做法
【关闭】